首页

在线播放冷柔女王

时间:2025-05-29 20:47:12 作者: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候保险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几何? 浏览量:25500

  澎湃新闻记者 胡志挺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愈发频繁且强度不断增加,还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和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进,气候保险正从传统财产险的补充角色演变为独立增长极。其通过创新风险转移机制和嵌入低碳转型逻辑等,既为财产险市场开辟新增长空间,也推动行业服务模式重构。”近日,太保产险副总经理李超在第二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期间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谈到,气候保险专注于极端天气事件(台风、洪涝等)的专项保障,填补了传统财产险在气候风险精细化管理中的空白。

  简单来说,气候保险是一种基于气候条件变化而提供风险保障的保险形式。以天气指数保险为例,这类保险把一个或多个气象条件,如气温、降水、风速等对农作物或其他承保对象造成的损害程度进行指数化处理,每个指数都对应着相应的产量和损益情况,保险条款以这些指数为基础。

  慕尼黑再保险于今年1月发布的2024年自然灾害损失记录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造成的总体损失约为3200亿美元,同比增长19.4%,其中保险损失约为1400亿美元,同比增长32.1%,且2024年的总体损失与保险损失经通胀调整后远高于过去10年及过去30年的平均水平。就保险损失而言,93%的总体损失与97%的保险损失与天气灾害相关。

  虽然天气灾害给保险业带来了不小的损失,但这也恰恰说明保险业在助力气候风险应对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

  据李超介绍,2024年,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011.1亿元,且以气象灾害为主,推动了农业、新能源、基建等行业对气候风险管理的刚性需求。政策层面,我国通过绿色金融、巨灾保险试点等政策支持行业发展,农业保险的中央财政补贴高达547亿元,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发展气候保险”。

  李超向澎湃新闻表示,与传统财产险相比,传统财产险侧重静态资产风险,气候保险则更关注动态气候风险。同时气候保险将推动使用卫星遥感、大数据、云计算、巨灾模型等技术,推动行业整体风险管理能力提升。

  谈及当前气候保险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李超指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数据与技术瓶颈‌,气象观测覆盖率和跨部门数据共享不足,导致风险评估精度低,动态建模能力弱;二是‌产品供需失衡‌,传统气候保险服务效率低、赔付慢,中小微企业和居民的定制化产品供给不足,参保率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三是‌风险分散机制不够完善‌,再保险市场发育不足,财政依赖度过高,巨灾风险证券化等金融工具应用滞后。此外,政策执行存在补贴机制粗放、强制参保立法推进缓慢等问题,制约行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化转型。

  不过,在他看来,气候保险未来发展也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技术深度融合‌,通过卫星遥感、物联网和AI建模等科技实现风险监测的精细化,支持更精准的产品定价和风险预警;二是‌产品结构升级,碳汇保险、绿色项目中断保险、新能源发电量损失保险等创新产品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气候指数型保险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三是‌风险分散机制创新‌‌,巨灾债券、气候衍生品等金融工具将加速普及,支撑气候保险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新真探:1个榴莲顶3只鸡?

王沪宁表示,摩洛哥是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之一。近年来,在习近平主席和穆罕默德六世国王引领下,中摩战略伙伴关系不断结出新的硕果。中方愿同摩方一道,落实好两国元首重要共识,深化各领域互利合作。中国全国政协愿同摩方加强交流互鉴,助推两国关系行稳致远。

贵州大方:用好“天麻”品牌名片 提升产业链价值链

刚刚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85后”黄昌立,是广西崇左边境管理支队凭祥边境管理大队大队长,已经驻守在祖国南疆国门15个年头。

人形机器人:考验中国“硬科技”

充分利用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契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成熟的生产性服务业可助力制造业实现降本增效和转型升级。应抢抓本轮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契机,鼓励并支持研发、设计、金融、法律、会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竞争力,大力培育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型服务业,巩固提升物流、运输、批发、零售、仓储等传统服务业。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服务业需求场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促共进,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著名经济学家、北师大教授胡必亮逝世,享年62岁

巴基斯坦计划发展部部长 伊克巴尔:中巴共建的中巴经济走廊,促进了巴基斯坦和世界的联通,改善了基础设施,通过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为巴基斯坦带来了成千上万的就业机会和新机遇。

数据要素如何赋能中国农业发展?

同时,FMI认证体系的引入也是吸引境外职业资格证书机构集聚的良好开端。FMI的落地将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带动和吸引一批影响大、美誉度好、认可度高、公信度强、管理规范,尤其是与我国人才缺口、产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方向高度契合的优质境外职业资格证书集聚,将地区打造成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落地的窗口,为高端人才提供发展桥梁。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